教学指导丨周小兵:如何上好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指导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各培养院校在致力于不断提升学生国际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少院校专门开设了“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提升研究水平和学术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指导课?
本期我们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作者周小兵老师结合多年授课积累分享教学经验,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拆解高效组织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课的要点,希望可以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
点击围观周老师话论文选题
周小兵老师亲授系列课程
扫码即可报名
?
如何上好一堂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指导课
一
明确课程目标
1.个人目标
近期目标:完成开题报告,进而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顺利毕业。
长远目标:改善思维模式,更新观测方法,养成批判性思维,树立全球视野及跨文化意识,践行全人教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要让师生都掌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在指导论文和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开辟出“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通道。学生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这些问题,完成论文,同时也养成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以便将来胜任各项工作。
韩国人说“我经验*(经历)过很多事情”“污染是个很深刻*(严重)的问题”。相关偏误有哪些?分几类?原因是什么?习得机制如何?怎样实施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偏误的产生?这涉及发现问题、收集材料、系统研究(中外语言对比、认知过程、教材词典编写、教学)等过程。
2.学科和职业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构建教育创新模式的根本。专业学位,是为满足特定职业、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汉硕生要具备教学、传播、研究能力;应用语言学也类似。学位论文写作,是培养的最后一关,是鉴别培养效果的关键。有些论文,貌似理论性、学术性强,但没有解决职业发展中的任何问题。汉硕要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人才合不合格,归根结底要体现在论文上面。
论文写作,应该解决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行业发展。如是,说明培养模式是合格的;反之则不合格。因此,论文写作,可以倒逼大纲、课程、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让人才培养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
确定课程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学科研究要紧密联系国际中文教学实践,突显专业性和实用性,因此课程内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培养展开:
明确应用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研究论文的主要类型、写作规范和特点。如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研究论文应紧密联系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通常包括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和专题研究几种类型。研究者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和研究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并完成论文的撰写。
掌握寻找、筛选、聚焦、凝练论文选题的技能与方法,结合汉语教学与习得、国际中文教师培养、教材考察与分析、课堂课程项目管理、中外文化交流及跨文化交际等实践和文献研读成果,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基本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的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也会逐步明确研究的总体方法和路径,并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
学会围绕论文选题搜索和定位相关文献的方法,形成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列表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献内容做出摘要,给出系统评价,并与自己的选题研究建立起有效关联,以推动论文创新点的凝练,为论文文献综述部分内容的撰写奠定基础。
我读硕期间熟读学界前20位语法学家的论著,可明辨同一个主题哪个人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些人写得一般,为什么。拿一本最新的刊物,把人名字遮住,看一页,就知道是谁写的。此外还能辨别这位学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有无问题。只要文献研读到位,接下来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有效应用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研究相关理论和方法,如定性/定量研究模式,语义形式关系分析方法,最小差异对比对,语言对比,偏误分析,中介语发展,输入、输出与互动协同,跨文化交流,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等等。熟悉各种理论方法的用途和实际用法,做好论文写作在方法论方面的准备。
了解收集材料的多种方法并培养相关技能,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收集有用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理,为研究夯实基础。资源库的使用和创建,测试、访谈、问卷等方法的设计,各类软件和科学仪器(如语音仪、眼动仪、脑电仪、核磁共振等)的使用等,可以根据论文写作需要切实掌握并使用,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收到实效。
熟悉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研究流程和论文基本结构,针对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并完成开题报告。掌握科学研究及撰写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技巧,为学位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我硕士在读期间教汉语口语,发现很多老师喜欢采用阅读、听力输入并举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听老师读课文。在这一教学方法下,阅读能力强的日本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反而很差;而阅读有限的欧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却很强。
针对这一现象,我概括出了研究问题:单纯的听力输入、单纯的阅读输入以及阅读-听力兼顾输入,哪种输入的教学效果最好?原因是什么?这一研究成果对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确定好选题后,我选用了语言的生理机制以及口语产出与听、读输入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通过实证研究——设计实验组(单纯听力输入)和对照组(阅读为主、兼顾听力输入),得出研究成果并发表于1989年《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而“听—说”模式也为学界认可并普遍应用。
三
合理分配课时
课时分配没有一定之规,需要根据学期长度、学校规定、学生情况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安排。以下仅以一学期课程为例,对各版块的时间安排给出粗略的建议。
专题 | 课时数 | 课程内容 |
专题一 | 2 | 课程概述、论文的主要类型及写作特点 |
专题二 | 4 | 论文选题的寻找、筛选、聚焦与凝练 |
专题三 | 4 | 文献查找与研读、研究综述撰写 |
专题四 | 4 | 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专题五 | 4 | 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专题六 | 4 | 研究设计的基本构成、重点与要求 |
专题七 | 2 | 论文写作与修改 |
专题八 | 4~6 | 作业提交与成果评估 |
四
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程宜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专题知识讲解、案例教学(结合具体论文案例演示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的操作过程)、工作坊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课程目标。
五
课程评估与考核
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能力的养成,不能只靠研读,而应积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把课程内容落实到自己的研究实践中,认真撰写、修改论文,学生才能真正养成科研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这一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研究设计或开题报告,在实践中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形式:完成一篇论文的研究设计
考核要求
形式:开题报告初稿(或论文设想及详细提纲)
内容:选题及价值、研究综述概要、材料来源、理论方法
字数:2500-5000字
六
课程推荐教材及使用建议
推荐教材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周小兵等著(外研社,2021)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本书贯彻问题导向原则,通过展示丰富的研究案例,对选题规划、文献研读、材料收集和处理、理论方法选择、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点进行系统直观的阐述,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课程教材或参考书,指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提高学科研究能力,也可供对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教材使用建议
在课程教授及教材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多向互动协同:
1
师生协同,教学相长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也要与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产生互动,教和学互相促进——学生掌握所教知识和技能,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并吸收其经验、成果,进而提升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相长。
2
研究者与选题、材料、研究对象、理论方法的协同
研究者和选题协同。例如,教师不能要求一般的研究生(尤其是国际学生),把汉语规则概括出来,但可以要求学生把某一母语者学汉语的具体难点和习得过程、机制描述出来,并找出较好的教学方法。
研究者和材料协同。例如,在进行偏误分析研究时,需要找到有效的材料进行分析;如果研究韩国人学汉语的中介语发展规律,最好懂一些韩语知识,以便阅读相关材料。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协同。例如,有学生在菲律宾教一个多动症儿童学习汉语,为了研究这位儿童的学习特点,她不但记录每节课的表现,而且还自主学习多动症的病理及治疗、引导方法并应用于教学中。她跟研究对象的协同很好,教学工作结束后,孩子家长很感激她,她最终也写成了一篇很有特色的论文。
研究者和理论方法协同。现在理论方法很多,研究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自己研究选题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曾有位学生打算研究斯里兰卡人学汉语时的声调偏误,但这位学生并不懂语音测量仪器的使用及操作,导师也不懂,最后只能放弃这个选题。
3
在地处理与个人体验协同
使用这个教材,一定要结合所在地区和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编”,适当增加本地、本校、本国(语区)的案例,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如财经类院校可以增加商务、经贸汉语方面的理论,尤其是相关案例;师范类院校可增加教师发展方面的内容;国外院校(如越南、韩国)可增加汉外语言对比和该国汉语教学、习得、教材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地处理与个人体验,要落实到教师备课、讲课及学生预习、听讲、讨论、演示的过程中,后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实践,提出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该问题的研究设想(不成熟也可以),再由教师引导生生互动,通过思维碰撞、头脑风暴、集体学习等开展研究。
教材讲到日韩学生把“经验”用成动词(如,经验*很多事情),跟“经历”混淆。教学实践中有学生进而发现,“经验”还经常跟“体验、经过、通过”等发生“误代”。该生把课程内容跟自己的实践发现结合起来,对原有研究进行了深化和扩展,成果也会“反哺”教学实践。
可见,在地处理与个人体验的协同,就是在教学中要把课程内容具化为每个学生可吸收的养分并转化为研究热能。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地。
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养成,需要持续的反思、实践、回顾和精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出自《中庸》的学习研修之道,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勉!
课程推荐
长按海报二维码报名
为帮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批判性思维,有效开展教学实践和学科研究,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外研社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图书作者周小兵老师带来以“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为主题的系列直播分享,周老师将围绕选题聚焦与研究设计、文献综述与材料收集、理论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论文结构与写作规范等问题展开,通过4次直播讲解及2次课程答疑全面拆解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写作要点,为大家更高效地开展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提供方法、工具及思路启发,欢迎报名参加~
扫码报名课程
早鸟报名可享3人团报五折优惠、前100名包邮赠书等福利,培训提供电子证书及发票,欢迎点击蓝字了解详情。
论文写作加油站
▲论文写作书单与资源合集
▲如何做好论文选题与研究设计?
▲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与资料收集?
▲论文写作中如何选用合适的理论方法?
▲学术论文的写作与修改
汉硕核心课精品资源
跨文化交际
祖晓梅著(外研社,2015)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和学习,我们邀请作者祖晓梅老师录制了“《跨文化交际》教学指导与示范课程”,并制作了《跨文化交际》图书配套PPT及课后案例分析思路,现已在外研社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网(http://www.fltrp-clt.com/)全面上线,登录网站搜索“跨文化交际”即可查看。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祖老师还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十讲”“国际中文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解读与应用”等直播课,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第二语言习得
赵杨著(外研社,2015)
赵杨老师所著的《第二语言习得》介绍了二语习得的学科背景、研究方法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汉语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及其对该学科的贡献,注重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平衡,着重训练读者的思维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授课,本书免费提供图书配套PPT。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二语教学者的辩证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赵杨老师还开设了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为主题的直播分享,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17个经典前沿议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目标等进行了解析和阐述。
中华文化与传播
赵长征、刘立新编著(外研社,2015)
作为汉语教师,如何使文化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华文明的正面形象?我们邀请《中华文化与传播》作者之一——北大赵长征老师录制了教学指导与示范课程。此外,为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授课,本书免费提供图书配套PPT。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叶军主编(外研社,2015)
国际中文教学案例是国际中文教学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含有问题、疑难情境或能够反映国际汉语教学某一基本原理的典型性事件。国际中文教学案例广泛应用于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和培训中,对帮助教师熟悉并适应海外的自然、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理解国际中文教学原理并掌握国际中文教学方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组织一堂高效的国际中文教学案例课?图书主编叶军老师为我们解答解惑。
往期精选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编辑 | 张俊睿 李文雅
美术编辑 | 李文雅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论文写作干货